在4月22日舉行的首屆中國企業碳中和表現榜頒獎典禮上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教授發表了以《大變局下的能源安全與能源綠色轉型》為題的演講。
黃震在演講中指出,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下,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,導致全球產業鏈中斷,去全球化、國家保護主義盛行。俄烏沖突爆發,歐美國家開啟對俄羅斯多輪制裁,俄油氣出口嚴重受阻,導致歐洲能源危機加劇,出現巨大的能源供應缺口,疊加夏季持續高溫干旱水電產量下降,歐洲一度氣價、油價、電價、碳價齊飛,對全球能源供給產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。2022年極端高溫席卷全球,多地遭遇有記錄以來最嚴重干旱,氣候變化成為全球性的非傳統安全問題,危害人類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生態。疫情、俄烏戰爭、極端天氣等導致能源價格飆升、全球能源供應鏈受阻、能源供應系統脆弱性凸顯等一系列問題,世界各國更加重視能源安全。
同時,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更加快了能源綠色轉型的步伐。2021年2月19日美國重返《巴黎協定》后,發布了《邁向2050年凈零排放的長期戰略》,明確了美國實現2050碳中和終極目標的時間節點與技術路徑;2022年8月發布了《通脹削減法案(2022)》,這是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個氣候投資方案。俄烏沖突加劇歐洲能源危機,使歐洲更加堅定了擺脫單一能源供給和加速能源綠色轉型的決心,一系列加速能源綠色轉型計劃相繼發布,歐盟加快能源綠色轉型步伐。2022年5月歐盟發布“REPowerEU”能源計劃, 9月歐洲議會通過可再生能源法案,2023年3月歐盟公布《凈零工業法案》,4月歐洲議會批準了歐盟碳市場(EU ETS)修訂與碳邊界調節機制(CBAM)等法案。
在大變局之下,我國穩步有序推進雙碳進程,2021年10月我國發布《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》和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》,明確自主貢獻目標,已構建從中央到地方碳達峰、碳中和“1+1+N”政策體系。中國的能源轉型正在有序推進,截至2022年底,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達到12.13億千瓦,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比重達47.3%,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31.6%。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風、光累計裝機將達22億千瓦以上。
黃震認為,能源安全與能源綠色轉型,不是一個矛盾關系,是既要又要的關系,既要保障能源安全,又要推進能源的綠色轉型,能源綠色轉型最終將使我們的能源更加安全。他表示,不是一談“雙碳”就是“棄煤”“棄化石能源”,而是要加快推進化石能源從主體能源走向保障性能源,新能源從補充能源走向主體能源,加快構建起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。
黃震在演講中指出能源綠色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必由之路,推進能源綠色轉型,有三個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。
一要供需兩側同時發力,來推進能源的綠色轉型。在能源供給側,有序布局保障性火電,大力發展風電、光伏發電、水電、核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,加速零碳電力供給;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,推進“源網荷儲”的深度協同;在能源消費側,大力發展智能微網、分布式能源系統,虛擬電廠,提高用戶端的調節能力,加快需求側電力市場化改革。
二要加快能源科技研發支撐能源安全與能源綠色轉型。能源的綠色轉型必將從基于自然稟賦的能源開發利用,走向基于技術創新的新能源開發利用,必須緊緊依靠系列顛覆性、變革性能源科技突破作為戰略支撐;要加大對可再生能源、新型電力系統、可再生燃料、儲能和碳捕集與利用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的支持力度,實現顛覆性、變革性能源科技系列突破;要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、交易體系,加快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。
三要政府與市場“雙輪”驅動能源綠色轉型。我國已構建了雙碳“1+1+N”政策體系,要加快建構“雙碳”法律體系,為我國能源變革與轉型、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堅強法律保障;要加快碳市場建設與發展,進一步通過碳配額、碳稅,提高化石能源環境成本,讓綠色溢價越來越小,助力綠色轉型;要加快電力市場建設,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,完善中長期電力市場、現貨市場、輔助服務市場機制,充分發揮市場在能源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,推動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,助力能源綠色轉型;要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市場在能源綠色轉型中賦能和支撐作用。
原標題:黃震院士:大變局下的能源安全與能源綠色轉型